古诗自遣?乐趣那么,古诗自遣?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隐仕途坎坷,十举进士而不第,于是作《自遣》。这首诗表现了他在政治失意后的颓唐情绪,其中未必不含一点愤世嫉俗之意。这首诗历来为人传诵,除反映了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典型的人生观外,尤其不容忽视的,是诗在艺术表现上颇有独到之处。
这首先表现在诗歌形象性的追求上。乍看来此诗无一景语而全属率直的抒情。但诗中所有情语都不是抽象的抒情,而能够给人一个具体完整的印象。如首句说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说便抽象化、概念化。而写成“得即高歌失即休”那种半是自白、半是劝世的口吻,尤其是仰面“高歌”的情态,则给人生动具体的感受。情而有“态”,便形象化。次句不说“多愁多恨”太无聊,而说“亦悠悠”。悠悠,不尽,意谓太难熬受。也就收到具体生动之效,不特是趁韵而已。同样,不说得过且过而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更将“得即高歌失即休”一语具体化,一个放歌纵酒的旷士形象呼之欲出。这,也就是此诗造成的总的形象了。仅指出这一点还不够,还要看到这一形象具有独特个性。只要将此诗与同含“及时行乐”意蕴的杜秋娘所歌《金缕曲》相比较,便不难看到。那里说的是花儿与少年,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及时努力的意味;而这里取象于放歌纵酒,更带迟暮的颓丧,“今朝有酒今朝醉”总使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嫉之情。二诗彼此并不雷同。此诗的情感既有普遍性,其形象又个性化,所以具有典型意义。
此诗艺术表现上更其成功之处,则在于重迭中求变化,从而形成绝妙的咏叹调。一是情感上的重迭变化。首句先括尽题意,说得时诚可高兴失时亦不必悲伤;次句则是首句的补充,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三、四句则又回到正面立意上来,分别推进了首句的意思:“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从头至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二是音响即字词上的重迭变化。首句前四字与后三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迭;次句是紧缩式,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亦悠悠,形成同意反复。三、四句句式相同,但三句中“今朝”两字重迭,四句中“明日愁”竟然三字重迭,但前“愁”字属名词,后“愁”字乃动词,词性亦有变化。可以说,每一句都是重迭与变化手牵手走,而每一句具体表现又各各不同。把重迭与变化统一的手法运用得尽情尽致,在小诗中似乎是最突出的。
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独到,宜乎千年以来一些穷愁潦倒的人沉饮“自遣”时,于古人偌多解愁诗句中,惟独最容易记起“今朝有酒今朝醉”来。
《自遣》李白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这首诗应该是作者遭贬之时的作品,诗中塑造了一个旷达但无奈的诗人的形象,酒与花,月与鸟是诗人的孤独的伴侣,而此景之下,作者的选择只能是沉醉,是落花满身的凄凉,与孤月与夜 鸟为伴,这正是作者最消沉的时期,但诗里却没有那种颓废,而在酒与花里获得解脱,但也充满一种阔大的悲哀,这种悲哀应该是建立在家国的命运基础上的,是作者普遍的心理与情感的表现。
1、千里月华开。——唐·骆宾王《望月有所思》
原诗:九秋凉风肃,千里月华开。圆光随露湛,碎影逐波来。似霜明玉砌,如镜写珠胎。晚色依关近,边声杂吹哀。离居分照耀,怨绪共裴徊。自绕南飞羽,空忝北堂才。
2、月华若夜雪。——唐·李白《秋山寄卫慰张卿及王徵君》
原诗: 何以折相赠,白花青桂枝。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虽然剡溪兴,不异山阴时。明发怀二子,空吟招隐诗。
3、池如明镜月华开。——唐·张说《奉和圣制同玉真公主游大哥山池》
原诗: 池如明镜月华开,山学香炉云气来。神藻飞为鶺鴒赋,仙声飏出凤凰台。
4、露重月华深。——唐·刘禹锡《阙题》
原诗:故人日已远,窗下尘满琴。坐对一樽酒,恨多无力斟。幕疏萤色迥,露重月华深。万境与群籁,此时情岂任。
5、千里月华清。——唐·李中《依韵和智谦上人送李相公赴昭武军》
原诗:暂别庙堂上,雄藩去豁情。秋风生雁渚,晚雾湿龙旌。吟里过侯服,梦中归帝城。下车军庶乐,千里月华清。
6、月华星彩坐来收。——唐·杜荀鹤《旅舍》
原诗:月华星彩坐来收,岳色江声暗结愁。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
7、月华如在白波中。——唐·卢纶《重同畅当奘公院闻琴》
原诗:误以音声祈远公,请将徽轸付秋风。漾漾硖流吹不尽,月华如在白波中。
8、月华清兴秋。——唐·许浑《月夜期友人不至》
原诗:坐待故人宿,月华清兴秋。管弦谁处醉,池馆此时愁。风过渚荷动,露含山桂幽。孤吟不可曙,昨夜共登楼。
9、天静月华流。——唐·齐己《自遣》
原诗:了然知是梦,既觉更何求。死入孤峰去,灰飞一烬休。云无空碧在,天静月华流。免有诸徒弟,时来吊石头。
10、寒山木落月华清。——唐·施肩吾《秋夜山中赠别友人》
原诗:何处邀君话别情,寒山木落月华清。莫愁今夜无诗思,已听秋猿第一声。
一、“今朝有酒今朝醉,非人非鬼我非我”是——由“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衍化而来的。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出自晚唐诗人罗隐的《自遣》。意思是——
今天有酒就喝个酩配大醉,明日有忧虑就等明天再愁。
二、附原文如下:
自遣
唐.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译文】
一有机会便唱否则即罢休,愁恨全然不理照样乐悠悠。
今天有酒就喝个酩配大醉,明日有忧虑就等明天再愁。
【赏析】
此诗作者一作权审。兹从《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程千帆等撰写),定为罗隐作。
罗隐仕途坎坷,十举进士而不第,于是作《自遣》。这首诗表现了他在政治失意后的颓唐情绪,其中未必不含一点愤世嫉俗之意。这首诗历来为人传诵,除反映了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典型的人生观外,尤其不容忽视的,是诗在艺术表现上颇有独到之处。
这首先表现在诗歌形象性的追求上。乍看来此诗无一景语而全属率直的抒情。但诗中所有情语都不是抽象的抒情,而能够给人一个具体完整的印象。如首句说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说便抽象化、概念化。而写成“得即高歌失即休”那种半是自白、半是劝世的口吻,尤其是仰面“高歌”的情态,则给人生动具体的感受。情而有“态”,便形象化。次句不说“多愁多恨”太无聊,而说“亦悠悠”。悠悠,不尽,意谓太难熬受。也就收到具体生动之效,不特是趁韵而已。同样,不说得过且过而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更将“得即高歌失即休”一语具体化,一个放歌纵酒的旷士形象呼之欲出。这,也就是此诗造成的总的形象了。仅指出这一点还不够,还要看到这一形象具有独特个性。只要将此诗与同含“及时行乐”意蕴的杜秋娘所歌《金缕曲》相比较,便不难看到。那里说的是花儿与少年,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及时努力的意味;而这里取象于放歌纵酒,更带迟暮的颓丧,“今朝有酒今朝醉”总使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嫉之情。二诗彼此并不雷同。此诗的情感既有普遍性,其形象又个性化,所以具有典型意义。
此诗艺术表现上更其成功之处,则在于重叠中求变化,从而形成绝妙的咏叹调。一是情感上的重叠变化。首句先括尽题意,说得时诚可高兴失时亦不必悲伤;次句则是首句的补充,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三、四句则又回到正面立意上来,分别推进了首句的意思:“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从头至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二是音响即字词上的重叠变化。首句前四字与后三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叠;次句是紧缩式,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亦悠悠,形成同意反复。三、四句句式相同,但三句中“今朝”两字重叠,四句中“明日愁”竟然三字重叠,但前“愁”字属名词,后“愁”字乃动词,词性亦有变化。可以说,每一句都是重叠与变化手牵手走,而每一句具体表现又各各不同。把重叠与变化统一的手法运用得尽情尽致,在小诗中似乎是最突出的。
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独到,宜乎千年以来一些穷愁潦倒的人沉饮“自遣”时,于古人偌多解愁诗句中,惟独最容易记起“今朝有酒今朝醉”来。
三、作者简介: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出自唐代诗人罗隐的《自遣》,全诗内容为“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意思是:“得到就马上高歌失去就立刻停止,即使诸多悲愁和遗憾也悠然自得。今天有酒就尽情喝醉,关于明天的愁明天再愁。”整首诗中有一种愤世疾俗的思想,也体现了旧时代有识之士的世界观,思想感情与诗句内容表达尤其出色。
以上就是古诗自遣的全部内容,..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