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出家的诗句?1、《送僧》从小即行脚,出家来至今。2、《爇心香二七首》念出家儿,无家地,道家穷。3、《清心镜 以示同流,如此修持,决证仙果》出家儿,要决断。万种尘缘,一齐割拚。4、《清心境叹前非》初出家,访道友。恰似猛虎,下山游走。5、《水龙吟·本自出家离尘世》本自出家离尘世。更不贪人间华丽。那么,想出家的诗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出家如初,成佛有余的意思是:最初出家的时候,有诚恳的决心,出家人一辈子修持都像开始出家的那一下精诚的话,那就成佛有余了。
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出自:增广贤文(黄甫林著书籍)
古人云:出家三天,佛在面前了,出家三年,佛在西天,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华严经》也有“菩萨初发心时,即成正等正觉”的道理。
释义:刚出家的时候,十分虔诚严谨,仿佛佛时时都在面前一般;出家时间长了,感到修行成佛,并非易事,心中反觉得空虚寂寞,似乎觉得佛距自己很返腊远,待到经过了更长时间的艰苦修行磨炼,除去了一切杂念,心中清净,感到自由自在,这时便漏念滑进入了成熟的阶段,由必然走向了自由。
扩展资料
晋译《华严经·梵行品》曰:“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是为显华天两宗圆顿极意之经文。然华天于此文异其义,天台谓初发心者初住也,便成正觉者,破一分无明而现八相成佛之作用也,是为圆教初住成佛之意。
华严谓若约于寄位而显,则始自十信乃至佛地,虽有六位不同,然得一位随得一切位,相即相入,主伴圆融,故于经中十信之满位得一切位及佛地,此谓之信满高亏成佛。是于初心成究竟之正觉也。
发心就是发愿,这说明了菩萨发愿的重要性。菩萨发愿求生净土,上度下化,终必得证菩提,过去诸佛为菩萨时如是,现在诸佛为菩萨时如是,未来诸佛为菩萨时也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菩萨时,皆无不如是。
红尘看破此生,愿常伴青灯古佛。
这年头,有钱的都出家了,没钱的也出家了
圣空法师开示:学佛需要出家吗?
学佛跟出家是两个概念。学佛、成佛跟出家没有关系,出家是为了从事弘法利生工作,是为了续佛灯明,是为了佛法延续下去,是为了去从事佛陀的教育。所以我们出家,是为了从事这项工作。
我们出家人剃头呢,是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的发型;我们穿着这套衣服呢,是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的工作服。那学佛呢,在家、出家都可以学。
出家、在家,不分男女老少、富贵贫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看他学佛的力度、深入度,学佛的觉悟性,还有他的根性,这个跟出家没有关系。所以学佛的人,皆可成佛。........
月白星朗夜风轻,
潭水无波树成屏。
自在红尘三丈外,
可怜身后无数情。
望采纳,万分感谢
形容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诗句:
1、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偈》唐代:惠能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满江红-小住京华》清代:秋瑾
3、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金朝:元好问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5、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杂诗》 魏晋:陶渊明
6、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7、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8、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9、瞳凝秋水剑流星,裁诗为骨玉为神。《紫英-明光》
10、谁言别后终无悔,寒月清宵绮梦回。《梦璃-离歌》
11、剥落三千烦恼丝,寒寺青灯伴古佛。《红楼梦》
扩展资料
红尘,原指繁华热闹的所在。
佛教所说的“尘”,系译自梵语,意为污染,谓能污染人的真性。“尘”又与“境”同义,指外部一切感知认识的事物。佛教认为,尘境是一心所变现的,并非真正的客观实在,属于虚妄的“似外境现”。后因以红尘指虚幻的尘世间。
俗语看破红尘,谓看透尘世的虚妄污浊,不足留恋。常用以形容达观、洒脱。
看破红尘,是指在人生过程中因某种机缘对尘世中的事情进行了自我透彻的感悟
顺治皇帝出家诗
荣华犹如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
天下丛林饭似山, 钵盂到处任君餐 。
黄金白玉非为贵, 唯有袈裟披肩难 。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不及僧家半日闲 。
来时糊涂去时迷, 空在人间走这回 。
未曾生成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
长大成人方是我 ,合好销眼朦胧又是谁 。
不如不来又不去 ,来时欢喜去时悲 。
悲欢离合多锋激劳滤, 何日清闲谁得知 。
若能了达僧家事 ,从此回头不算迟 。
世间难比出家人, 无忧无虑得安宜 。
口中吃得清和味 ,身上常穿百衲衣 。
五湖四海为上客 ,皆因夙世种菩堤 。
个个都是真罗汉 ,披搭如来三等衣 。
金乌玉兔东复西 ,为人切莫用心机 。
禹开九州汤放桀 ,秦吞六国汉登基 。
古来多少英雄汉, 南北山头卧土泥 。
黄袍换的紫袈裟, 只为当年一念差 。
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 。
十八年来不自由, 南征北讨几时休 。
我今撒手西方去 ,不管千秋与万秋 。
打破虚空笑满腮 ,玲珑宝藏豁然开 。
直饶空劫生前事, 六字洪名毕竟该。
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世祖,清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一位皇帝,年号“顺治”。于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1638年)戌时生于盛京,为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九子,母为孝庄文皇后,在位18年(1643—1661年)。
意思是:秉持着出家时的初心,潜心修研佛法,那么得道成佛就卓卓有余了。
用来比喻一个素有大志,信念坚定的人,在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及伟大的事业中,不论是一帆风顺谨友还是艰苦卓绝,他会经常坚定自己的信念。回想一次,就会调动一次自身的潜能和智慧,产生出前进的动力。相持不断,激发不已,自能信定而达目的的彼岸。
扩展资料:
出家如初,成佛有余。这两句是《增广贤文》里面的话。
俗话说:出家一年,佛在心里;出家两年,佛在大殿;出家三年,佛在天边。实际上是一个信念的问题。信念不坚定,朝三暮四禅晌巧,朝秦暮楚,三分钟的热潮,是做不成大事业的。
经文上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对于一个事业者来说,信念是一切事业的源动力。这种信念,“建立得愈坚固,调动贺键的潜能和智慧就愈大,排除外界的干扰能力就越强,最后可以达到推而不动,缠而不乱,颠而不倒,自始至终按照既定的方向,达到成功的彼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增广贤文
以上就是想出家的诗句的全部内容,1、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偈》唐代:惠能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满江红-小住京华》清代:秋瑾 3、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金朝:元好问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5、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