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给力版?..那么,古代诗词给力版?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更何况,还有酒呢。桃花开得累了,落下来,落入主人家的酒坛里。浓烈的酒精,醇厚的花香,在沉闷黑暗的酒坛里,纠结着、缠绕着,互诉着前世,互相陪伴着未来的寂寂时光。这般的桃花酒,最是醉人,哪怕是漫漫光阴,在桃花酒面前也是沉醉的、也是绵软的。遑论那些等着这一坛桃花酒的人儿,一勺酒,要细尝慢饮半日光阴,眯着眼、哼着曲儿,不像是在饮酒作品,倒像是在品味另一番故事人生。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古时,吴越王钱缪寄信给回娘家探亲的妻子,这般一句已而是惊艳平生。陌上花开蝴蝶飞,一定要缓缓走、慢慢踱,不要惊醒了陌上花开着的梦,而且,这一路上更是有着一生都不可错过的风景,一生都不可擦肩而过的光阴。
陌上花开,缓缓归。那如果是山林桃花开,可缓缓归否?不,不能归,不需归。邂逅一树桃花,桃花落处是人家,家有陈酿花酒,花酒年华与君渡,此生何忧?游人也只和此地老啊,看一树桃花繁荣,饮一盏花酒入梦,岂不快哉、美哉?桃花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啊。
唐寅晚年落魄归乡,却偏执地选择桃花坞隐居生活。这也真是美好,每天醒来,推开窗,就能看到一片粉艳艳的花海,顿时逸兴遄飞,诗兴浓发。酒醒的时候,独坐桃花树下,或泼毫作画,或提笔成诗,亦或是看着桃花,静静发呆。酒醉的时候,直接在桃花树下,亦可枕花而眠。
花酒年华与君渡,此生何忧?有桃花与酒,对唐寅而言,这就是生活,这就是自己的晚年三。桃花落处是故乡。他落魄而还,隐居桃花树下,千烦愁如水流,不问不论。
世有桃花,灼灼其华,在这红艳艳的光阴里,我愿安栖在这一树桃花之下。
出自 李白的春思。全诗: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燕塞春草,才嫩得像碧绿的小丝, 秦地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树枝。 郎君啊,当你在边境想家的日子, 正是我在家想你,肝肠寸断的时候。 多情的春风呵,我与你素不相识, 你为何闯入罗帏,搅乱我的情思? 相识,何事入罗帏? 意思:解析: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诗以景寄情,委婉动人。 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平素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见春草而思归,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辞》语,浑成自然,不着痕迹。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了,这是一般的兴句所不易做到的。另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 三四两句直承兴句的理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丈夫及春怀归,足慰离人愁肠。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元代萧士赟注李白集曾加以评述道:“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这一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咏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诗中看似于理不合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所在。 旧时俗话说:“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可贵之处在于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萧士赟说:“末句比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正好被他一语道着。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正所以明志自警。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从想象中还在发芽的燕草,和因为春天来得比北方早枝叶都已变绿的秦桑,勾起两地相思之苦,强烈的感受到在同一时刻里的丈夫的“怀归”和自己“断肠”的悲思。而春风在这时刻偏偏把罗帐吹动,让人怎么还能忍受得了呢?将少妇的心态刻画的细腻、逼真极了。
是王昌龄写的《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解】: 1、黯黯:同“暗暗”; 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3、咸:都。
【韵译】: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 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 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 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 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评析】:
言辞优美的,若是诗的话,自然是李商隐了、王维了,我个人比较喜欢李商隐。
李商隐:http://www.tianyabook.com/shici/lishangyin.htm (李商隐我最喜欢的一句: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就不贴王维的了,因为我觉得辞藻华丽的话,李商隐真是绝了,而且王维的多是五言绝句,依照楼主的品味来看,应该是比较喜欢七言律诗的吧,那还是李商隐的美啊。
若是词的话,自然要说柳永、李煜、李清照、纳兰容若了。
柳永:http://tieba.baidu.com/f?kz=4883495
李煜:http://www.tianyabook.com/shici/liyu.htm
李清照:http://www.tianyabook.com/shici/qingzhao.htm
纳兰容若:http://tieba.baidu.com/f?kz=109847999(纳兰的词我最喜欢的一句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
例外我还比较喜欢的词有:
晏几道《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陆游《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依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唐婉《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长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
瞒,瞒,瞒。(这两首是一对哦,有故事的,才子佳人最终却是无缘相见的故事)
蒋捷《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的词也是极美的,只是并不是很出色,我独喜欢这首听雨)
还有一句很喜欢的诗,找不到出处:浮世若酒梦若花,半扇灯火一生忆。
不行了,太多了,实在是不能一一打上去,你要是还想要的话,可以发百度信息给我。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
①子规——布谷鸟。
②才了——刚刚做完。
【译文】
一条小河中流淌在碧绿的山间,
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
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
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以上就是古代诗词给力版的全部内容,.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