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经胡城县古诗?。那么,再经胡城县古诗?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利州南渡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南北朝 曹景宗去者日以疏. 生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 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 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 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 欲归道无因. --古诗十九首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唐 崔护 题都城南庄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杜甫 水槛遣心去岁曾经此县城. 县民无口不冤声. 新来县宰加朱绂. 便是生灵血染成.--唐 杜荀鹤 再经胡城县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 寄李儋元锡去年燕子来.帘幕深深处. 香径得泥归.都把琴书污.今年燕子来.谁听呢喃语? 不见卷帘人.一阵黄昏雨.--辛弃疾 生查子去年渭水曲.秋时访我来. 今年常乐里.春日哭君回. 哭君仰问天.天意安在哉? 若必夺其寿.何如不与才? 落然身后事.妻病女婴孩.--白居易 哭李三
再经胡城县
【原文】:
去岁曾经此县城,
县民无口不冤声。
新来县宰加朱绂,
便是生灵血染成。
【作者】:杜荀鹤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八庚;可"八庚九青十蒸"通押。
去岁曾经此县城,
●●○⊙●⊙○
县民无口不冤声。
⊙○○●⊙○△
新来县宰加朱绂,
○○⊙●○○●
便是生灵血染成。
⊙●○○●●△
【注释】:
①胡城县:故城在今阜安徽的阜阳县北。
②县宰:县令。朱绂(音福):系官印的红色丝带,然唐诗中多用以指绯衣。唐制五品服浅绯,四品服深绯。
③生灵:生民。
【赏析】:
题目是“再经胡城县”,诗人自然会由“再经”而想到“初经”。写“初经”的见闻,只从县民方面落墨,未提县宰;写“再经”的见闻,只从县宰方面着笔,未提县民,这就给读者打开了驰骋想象的天地。如果听信封建统治阶级所谓“爱民如子”之类的自我标榜,那么读到“县民无口不冤声”,只能设想那“冤”来自别的方面,而不会与县宰联系起来;至于县宰呢,作为县民的“父母官”,必然在为县民伸冤而奔走号呼。读到“今来县宰加朱绂”,也准以为“县宰”由于为县民伸冤而得到了上司的嘉奖,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诗人在写了“初经”与“再经”的见闻之后,却对县宰的“朱绂”作出了“便是生灵血染成”的判断,这真是石破天惊,匪夷所思!
结句引满而发,对统治者的揭露与鞭挞不留余地,这与常见的含蓄风格迥乎不同。但就艺术表现而言,诗中却仍然有含而不露的东西在,因而也有余味可寻。“县民无口不冤声”既然是“去岁”的见闻,那么县民喊的是什么冤以及喊冤的结果如何,诗人当然记忆犹新,但没有明写。县宰加朱绂”既然是“今来”的见闻,那么这和县民喊冤的结果有什么联系,诗人当然很清楚,但也没有明写。而这没有明写的一切,又都是读者迫切需要知道的,这就造成了悬念。最后,诗人才把县宰的朱绂和县民的鲜血这两种颜色相同而性质相反的事物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惊心动魄的结句。那读者迫切需要知道、但诗人没有明写的一切,就都见于言外,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县宰未加朱绂之时,权势还不够大,腰杆还不够硬,却已经逼得“县民无口不冤声”;如今因屠杀冤民而赢得了上级的嘉奖,加了朱绂,尝到了甜头,权势更大,腰杆更硬,他又将干些什么呢?诗人也没有明写,然而弦外有音,读者的心怎能不为之震动?
适合小学生的小诗:
美丽的地球人类的家,
上面住着你我他,
无论黑色白色和黄色,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家。
这边有古老的长城,
那边有美丽的金字塔,
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别让战争毁了它。
我在这边养和平鸽,
你在那边种橄榄树,
愿鸽在宇宙中翱翔,
愿树生根发芽。
这句出自唐朝诗人杜荀鹤的古诗作品《再经胡城县》,其全文如下: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供参考。
以上就是再经胡城县古诗的全部内容, 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