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闾庙古诗?三闾庙汪遵 〔唐代〕为嫌朝野尽陶陶,不觉官高怨亦高。憔悴莫酬渔父笑,浪交千载咏离骚。注释朝野尽陶陶:指楚国末年王室骄奢淫逸濒临亡国的危急局面。陶陶:欢乐的样子。官高:屈原担任三闾大夫,这是一个管理楚国王族的高官。渔父:指屈原在江边和渔父对答的故事。离骚:屈原创作的诗集。那么,三闾庙古诗?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过三闾庙
唐代: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译文
沅江湘江长流不尽,屈原悲愤似水深沉。
暮色茫茫,秋风骤起江面,吹进枫林,听的满耳萧萧。
注释
三闾(lǘ)庙:即屈原庙,因屈原曾任三闾大夫而得名,在今湖南汨罗县境。
沅(yuán)湘:指沅江和湘江,沅江、湘江是湖南的两条主要河流。
屈子怨何深:此处用比喻,屈子指屈原,句意屈原的怨恨好似沅(yuán)江湘江深沉的河水一样。何深:多么地深。
“日暮”二句:此处化用屈原的《九歌》《招魂》中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秋烟:一作“秋风”。萧萧:风吹树木发出的响声。
三闾庙
年代:唐 作者:戴叔伦 体裁:五绝
沅湘流不尽,屈宋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译文]沅水、湘水滚滚向前无穷无尽,屈原遭到奸佞小人打击,不能实现自己宏图大业的哀怨有多么地深。日暮黄昏一阵阵秋风吹起,三闾庙边的枫林萧萧作声。
[赏析]这首诗是写屈原的忧怨的。
全诗以“怨”字为魂。“沅湘流不尽,屈子冤何深。”诗以沅湘开头,既是即景起兴,又是比喻。沅湘是屈原常常咏叹的两条江。骚人的幽怨何所似?如沅湘之水千载悠悠。“不尽”写冤之绵长;“何深”写冤之深重。诗的后两句“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以景载情,悠悠不尽情思尽蕴景中。
【年代】: 唐
【作者】: 戴叔伦——《三闾庙》
【内容】: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赏析】:
三闾庙,是奉祀春秋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据《清一统志》记载,庙在长沙府湘阴县北六十里(今汨罗县境)。此诗为凭吊屈原而作。
司马迁论屈原时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诗人围绕一个“怨”字,以明朗而又含蓄的诗句,抒发对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怀。
沅、湘是屈原诗篇中常常咏叹的两条江流。《怀沙》中说:“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湘君》中又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诗以沅湘开篇,既是即景起兴,同时也是比喻:沅水湘江,江流何似?有如屈子千年不尽的怨恨。骚人幽怨,何以形容?好似沅湘深沉的流水。前一句之“不尽”,写怨之绵长,后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两句都从“怨”字落笔,形象明朗而包孕深广,错综成文而回环婉曲。李瑛《诗法易简录》认为:“咏古人必能写出古人之神,方不负题。
三闾庙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三闾庙,是奉祀春秋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据《清一统志》记载,庙在长沙府湘阴县北六十里(今汨罗县境)。此诗为凭吊屈原而作。
江村晚眺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江边沙滩平坦柔软,残阳的余辉笼照在上面,一派金红。江水已经退潮,一艘艘打渔船斜靠在岸边。
一对白色的水鸟静静地伫立在江水旁,似醒还睡。突然,一个渔人来到江岸,水鸟惊觉,扑啦啦展翅腾起,转眼间没入开满白花的无边无际的芦苇荡中。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391477.htm,886.
三闾庙
年代:唐 作者:戴叔伦 体裁:五绝
沅湘流不尽,屈宋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译文]沅水、湘水滚滚向前无穷无尽,屈原遭到奸佞小人打击,不能实现自己宏图大业的哀怨有多么地深。日暮黄昏一阵阵秋风吹起,三闾庙边的枫林萧萧作声。
[赏析]这首诗是写屈原的忧怨的。
全诗以“怨”字为魂。“沅湘流不尽,屈子冤何深。”诗以沅湘开头,既是即景起兴,又是比喻。沅湘是屈原常常咏叹的两条江。骚人的幽怨何所似?如沅湘之水千载悠悠。“不尽”写冤之绵长;“何深”写冤之深重。诗的后两句“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以景载情,悠悠不尽情思尽蕴景中。
江村晚眺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译文】江边沙滩平坦柔软,残阳的余辉笼照在上面,一派金红。江水已经退潮,一艘艘打渔船斜靠在岸边。
一对白色的水鸟静静地伫立在江水旁,似醒还睡。突然,一个渔人来到江岸,水鸟惊觉,扑啦啦展翅腾起,转眼间没入开满白花的无边无际的芦苇荡中。
【赏析】略
以上就是三闾庙古诗的全部内容,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赏析】:三闾庙,是奉祀春秋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据《清一统志》记载,庙在长沙府湘阴县北六十里(今汨罗县境)。此诗为凭吊屈原而作。司马迁论屈原时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