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词大全

绿肥红瘦的诗句,绿肥红瘦出自哪首诗

绿肥红瘦的诗句?《如梦令》作者:[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那么,绿肥红瘦的诗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李清照 知否

《如梦令》

作者:[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注释』

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赏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隐含了什么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出自李清照的作品《如梦令》。

详细解释如下

李清照的作品《如梦令》中有一句广为传颂的诗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情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自然以及个人境遇的深刻感受。

首先,“知否知否”是口语化的表达,表现了作者对于某种情境或变化的关切与询问,可能是在询问别人的意见,也可能是自言自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疑惑和思索。

接着,“应是绿肥红瘦”,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在春夏之交,绿叶繁盛,红花逐渐凋零,这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景象。作者用“绿肥红瘦”来形容这一变化,既表现了对于自然细腻的感知,也借由这种变化寄托了自己对于时光流转、生命盛衰的感慨。

从词的表面看,“绿肥红瘦”是对景色的描写;从深层次来讲,它也可能隐喻了作者的某种心境或生活状态。绿肥象征着生机与活力,红瘦则暗示了某种衰败或消逝。结合李清照的生平,这句话可能反映了她在人生某个阶段的感慨,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以及对变化的无奈。

总的来说,《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李清照以自然景象寄托个人情感的典型诗句,展现了她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自然之美的细致捕捉。

知否十大金句

这是李清照的一首词: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红肥绿瘦的下半句

绿肥红瘦是一句“名句”,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意思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这是词人用来形容春天即将过去,夏天即将来临的景象,也寄托了词人对青春逝去的惜惜之情。

李清照的原词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是: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红肥绿瘦最经典十首诗句

1、《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

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全词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以上就是绿肥红瘦的诗句的全部内容,1、《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