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凉古诗?《纳凉》:宋·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译文:携杖外出去寻找纳凉圣地,画桥南畔,绿树成荫,坐靠在胡床之上惬意非常。寂寂明月夜,参差的笛声响起在耳边萦绕不觉,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沁人心脾。赏析:诗的第一句连用“携”、“来”、那么,纳凉古诗?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纳凉
秦观 〔宋代〕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译文:
携杖出门去寻找纳凉圣地,画桥南畔,绿树成荫,坐靠在胡床之上惬意非常。
寂寂明月夜,船上的笛声在耳边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幽香散溢,沁人心脾。
注释:
倚胡床:坐靠胡床。
倚:坐靠。
艳阳高照, 知了唱鸣, 又到盛夏纳凉时。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不妨打开一扇清幽之窗,持一蒲扇,携一躺椅,挑拣一阴凉处,沐着绿阴,听着蝉声,品读诗书,安神定心,跟随古诗词一起纳纳凉消暑!
《纳凉》
宋·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月明之夜,船家儿女吹着短笛,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自在幽香不时散溢,沁人心脾。诗人闲倚胡床,怡神闭目,不只感宫上得到满足,连心境也分外舒适。
夏夜乘凉,最美的莫过于,卧竹席,闻荷香,感微凉。
《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 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 ,时有微凉不是风。
竹林深深,树荫密密,虫鸣唧唧。在静谧的夏夜,诗人置身其间,凉意顿生,于是又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不是风”,点明所谓凉意,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而已,并非夜风送爽。
“心静自然凉”并不是一句空话,如果我们能在夏夜,感受自然之美,是不是就感觉没那么热了呢?
《清平乐·池上纳凉》
清代:项鸿祚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
纳凉
秦观 〔宋代〕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译文:
携杖出门去寻找纳凉圣地,画桥南畔,绿树成荫,坐靠在胡床之上惬意非常。
寂寂明月夜,船上的笛声在耳边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幽香散溢,沁人心脾。
注释:
倚胡床:坐靠胡床。
倚:坐靠。
避暑纳凉
唐 钱起
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
初晴草蔓缘新笋,频雨苔衣染旧墙。
十旬河朔应虚醉,八柱天台好纳凉。
无事始然知静胜,深垂纱帐咏沧浪。
北塘避暑
宋 韩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山院避暑
唐 韩偓
行乐江郊外,追凉山寺中。
静阴生晚绿,寂虑延清风。
运塞地维窄,气苏天宇空。
何人识幽抱,目送冥冥鸿。
暑夜纳凉
清 曹家达
骄阳苦昼接,百度患棼乱。
浩浩阴阳移,夕气始回换。
远树挂斜月,微云耿河汉。
稻粱出流萤,迥风细草岸。
澄心为相际,所得是闲散。
鹧鸪天·避暑佳人不著妆
宋 李之仪
避暑佳人不著妆。水晶冠子薄罗裳。
摩绵扑粉飞琼屑,滤蜜调冰结绛霜。随定我,小兰堂。
金盆盛水绕牙床。时时浸手心头熨,受尽无人知处凉。
销暑
唐 白居易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纳凉》:
宋·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译文:
携杖外出去寻找纳凉圣地,画桥南畔,绿树成荫,坐靠在胡床之上惬意非常。
寂寂明月夜,参差的笛声响起在耳边萦绕不觉,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沁人心脾。
赏析:
诗的第一句连用“携”、“来”、“追”三个动词,把诗人携杖出户后的动作,分出层次加以表现。其中“追”字更是曲折、含蓄地传达出诗人追寻理想中的纳凉胜处的内在感情。次句具体指出了柳外纳凉地方的方位和临时的布置,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诗的较后两句采用了对偶句式,把纳凉时的具体感受艺术地组合起来,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纳凉圣地。全诗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奔竞倾夺表示厌弃,力求远避的思想感情。
以上就是纳凉古诗的全部内容,【原文】纳凉 作者:唐·王维 乔木万馀株,清流贯其中。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涟漪涵白沙,素鲔如游空。偃卧盘石上,翻涛沃微躬。漱流复濯足,前对钓鱼翁。贪饵凡几许,徒思莲叶东。【注释】①涟漪:细小的波纹。②鲔:鲟鱼,背青碧,腹白。③堰卧:仰卧。盘石:磐石。④微躬:谦称自己。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