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古诗?1、寻隐者不遇古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2、寻隐者不遇译文: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3、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那么,寻隐者不遇古诗?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寻隐者不遇
贾 岛
松 下 问 童 子 ,
言 师 采 药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
云 深 不 知 处 。
作者背景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诗以五律见长,注重字句锤练,刻意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注词释义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不遇:没有见到。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中云雾弥漫的深处。
古诗今译
松树下询问一位童子,他说师傅已上山采药去。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山高云深不知在何处。
名句赏析——“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走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二问三问,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我)在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的行踪。
赏析:
贾岛的这首问答诗看似不着一色,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诗中的青松与白云构成一青一白两种色调,而这种色调正好与云山身处的隐者身份相符。在这首诗中,作者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三次问答中,第一次失望,第二次萌生了一线希望,第三次却又无可奈何,感情丰富。
整首诗表达了贾岛对隐士的钦慕之情,但是作者去寻找的时候没有遇见,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古诗如下:
这首《寻隐者不遇》古诗是: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翻译过来就是: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云 深 不 知 处。
以上就是寻隐者不遇古诗的全部内容,1、原文 《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2、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3、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